6月2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最新版《世界能源投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稳步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将共同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在 2022 年增长 8%,达到 24 万亿美元,尽管高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投资水平,但当今的资本支出水平仍远不足以应对并行的能源和气候危机。
图说:全球能源投资情况(2017-2022E)
报告预测,今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超过1.4万亿美元,占总能源投资增长的近四分之三。与此同时,由于能源供应方面的压力增加,已促使欧洲一些政府考虑重新使用煤炭,全球煤炭供应方面的投资将同比增长10%,增速与2021年持平。预计2022年全球油气企业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IEA 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蒂姆·古尔德 (Tim Gould) 表示:“我们终于看到了能源转型投资的一些势头。”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仍有待加强
IEA报告称: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的五年里,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略高于2%。这意味着全球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
图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情况(2017-2022E)
自2020年以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至12%。清洁能源投资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可持续金融兴起的帮助,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现在占电力部门总投资的80%以上。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支出现在的增长速度与到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一致。
一些低基数的新兴能源技术行业的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如电池、低排放氢燃料以及碳捕获利用和储能等领域。比如2022 年,全球电池储能投资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近 200 亿美元。
图说:2020-2022年各地区清洁能源投资及其年度变化
但是报告也同时指出,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额约1.4万亿美元,相比2030年实现当前气候目标所需的约2.8万亿美元年投资额,以及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4万亿美元年投资额还远远不够。仅在电力方面,2022 年全球电力投资总额约为 9750 亿美元,而实现各国既定政策的年度需求为 1.2 万亿美元,实现净零投资需要 2 万亿美元。
国际能源署还警告称,尽管今年全球能源供应方面的投资获得了增加,但这些支出不足以遏制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也远低于实现国际气候目标的要求。同时,清洁能源支出的增长分布不均,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占多数,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的清洁能源支出仍停留在 2015 年的水平。
可再生能源成本上升,但仍更具吸引力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出炉之际,正值全球通货膨胀加剧、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飙升,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愈发紧张。这些因素给全球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创造了极具挑战性的环境,能源行业也不例外。
国际能源署表示:“2022年新增的2000亿美元资本投资中,有近一半可能会被更高的成本吞噬,而不是带来额外的能源供应能力。”
图说: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矿物
作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可再生能源比其他形式的发电面临更大的原材料和融资成本压力。俄乌战争加剧了某些关键矿产的市场压力,这些矿产是太阳能光伏和风能不可或缺的。在通胀压力、融资条件收紧和供应链瓶颈的影响下,多晶硅价格较2020年底的数据上涨了200%,钢价格上涨了70%,铝价格上涨了40%。受此影响,可再生能源成本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上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的成本自2020年以来上升了10%到20%。未来,全球需要更高和更多元化的投资来遏制当今的价格压力并创建更具弹性的清洁能源供应链。
图说:2017-2022年太阳能光伏组件、风力涡轮机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关键材料价格趋势
尽管原材料和供应链瓶颈等压力带来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上升,与2020年的水平相比,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平准化电力成本将增加20%至30%,但由于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屡创历史新高,相较于化石燃料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仍然更具吸引力。
图说:电网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陆上风力发电与天然气及煤炭发电的平准化电力成本比较
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动汽车引领清洁能源发展
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目前占电力部门总投资的80%以上。可再生能源将在2022年继续成为电力行业投资的第一大类别,而在2021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首次超过4400亿美元,这凸显了清洁电力在可持续能源未来中的核心作用。
图说:2019-2022年全球电力行业年度投资(按技术划分)
太阳能光伏发电几乎占可再生能源新投资的一半,支出在电网级规模的项目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之间平分。风力发电的重点正在向海上转移:2020年是陆上部署创纪录的一年,而2021年是海上部署创纪录的一年,投产超过20吉瓦,支出约400亿美元。
同时,对电网的投资正在恢复,更多雄心勃勃的电力网络计划将促进经济的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电网投资的良好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预计中国将在2022年加快投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预算将首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并将重点放在超高压项目、配电网升级和提高电网数字化水平上。
欧洲配电和输电系统运营商也预见到更高的投资需求,这源于网络的扩张,以整合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重点特别放在连接海上风电场、老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电网的数字化上,以实现需求侧负荷管理、电动汽车充电和工业电气化。
此外,2022年将有望成为电池储能投资的起飞之年,投资规模将是2021年的两倍。在这一领域,美国和中国正在引领一个准备快速扩张的新市场,让人想起2010年代初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增长潜力。
其中,电网规模的部署占2021年总支出的70%以上,锂离子电池占2020年和2021年总部署的90%以上。项目数量巨大,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有大约30吉瓦的非水电储能能力,美国计划或正在建设的电网规模项目则超过20吉瓦。
在电动车需求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新化学和配置的技术创新的帮助下,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应继续下降(中国预计到2025年成本将减少30%)。然而,在能源资产中,电池是对关键矿物供应链最敏感的资产之一。影响关键矿物的供应链瓶颈和价格飙升可能会限制该行业的增长,预计2022年电池的资本成本将上升5%至10%,这将导致项目部署可能出现延误和重新安排。
图说:按地理位置(左)和细分市场(右)划分的电池储能投资,2015-2022E
在燃料价格上涨和政府激励措施的推动下,对提高效率的投资是另一个主要增长领域。在建筑领域支出和电动汽车销量翻倍的推动下,全球能效投资在2021年达到创纪录水平。其中建筑能效投资在2021年增长了16%,实现了投资数据记录以来最大的年度增长。在交通领域,电动汽车的年销量翻了一番,推动了电气化数量的增长。2021年,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投资也有所增加,因为经济复苏强劲,特别是在美国,材料生产产出大幅增长。新宣布的对先进经济体的工业流程去碳化倡议的投资也促进了增长。
图说:按部门分列的全球对能源效率、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最终用途的投资
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跃升至650万辆以上,占全球乘用车销量的8%。尽管存在供应链中断和芯片短缺,电动汽车销量将在2022年突破1000万辆大关,由此将带来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支出激增。虽然政府对电动汽车购买的补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但销售增长仍然强劲,这表明市场正在成熟,随着价格差异的缩小,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更具竞争力。而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正在推动电气化投资,2021年,电气化投资占交通运输部门整体终端投资的45%以上。预计2022年,这一份额将增加到55%以上。
图说:2015-2022年全球轻型电动乘用车市场趋势
能源技术领域风险资金投向何方
2021年,能源技术初创企业筹集了69亿美元的早期风险投资(VC)资金,比2020年的水平翻了一番,创下新高。反映了投资者对能源转型的持续信心,认识到转型为颠覆性的新能源技术和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市场机遇(因为投资者很难在其他资产类别中找到类似的回报)。2021年,在储能、电池、氢和燃料电池的带动下,中后期能源风险投资也增长了70%,对美国初创企业的投资翻了一番。
图说:2015-2021年清洁能源初创企业的早期风险投资,按技术领域(左)和初创地点(右)划分
2021年的风险投资增长是由低碳移动和电池初创企业带动的,它们共占同比增长的35%和早期阶段总数的40%。2021年,约240亿美元的后期风险投资流入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超过清洁能源初创企业筹集资金的一半。2021年,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的早期风险投资超过15亿美元。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成熟和主要汽车制造商致力于电气化,电动汽车相关投资者和初创企业更加关注零部件和电池价值链,早期风险投资开始从电动汽车转向电池制造和关键矿产。
图说:按类型划分(上图)以及按化学类型划分(下图)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的早期风险投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在重工业中避免使用化石燃料的创新方法的早期投资不断增加。其中代表性的波士顿金属公司筹集了超过6000万美元,以帮助将电解炼钢从实验室推向原型测试。
此外,氢气继续吸引大量的早期风险资本。开发氢气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初创企业在2021年筹集的早期风险投资比2020年多出近4倍,达到约8亿美元。在中国,由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成立的未势能源公司筹集了近1.5亿美元,以推进燃料电池卡车和海上运输。在德国,Sunfire公司筹集了超过2亿美元用于电解器的开发和制造。
对于未来,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说:“我们不能忽视今天的全球能源危机或气候危机,但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大规模投资以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是唯一持久的解决方案。这类投资正在增加,但我们需要更快的增长,以缓解高化石燃料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使我们的能源系统更加安全,并使世界走上实现我们气候目标的轨道。”